裕廊湖花园 (Jurong Lake Gardens) 重新开幕,让我心里雀跃万分。那里除了有我的童年回忆,更为重要的是,这座花园承载了新加坡建国初期的发展历史。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前后去了裕廊湖花园三、四次 (90公顷的园区,真的是非常庞大,要慢慢地欣赏。嘻!) 。在这篇章里,除了历史内容,我还附上了许多景点照片与视频,以供读者做参考或更容易明了。日后,我再慢慢调整内容或作修改。我还会再去裕廊湖花园。
关注我的 Facebook (Discover Singapore with Angie)
坐落在邻里的国家花园
裕廊湖花园 (Jurong Lake Gardens, JLG),是新加坡的第三座国家花园,总面积为 90公顷,甚至比岛国中部,获颁世界文化遗产的新加坡植物园还要大。裕廊湖花园也是新加坡首个坐落在邻里的国家花园,让西部的社区也都能共享一个绿意盎然的户外空间。
翻新后的裕廊湖花园内共有三个花园——(A)今日的裕华园、(B)今日的星和园、以及 (C)今日的湖畔花园。
湖畔花园 (Lakeside Garden) 有 60公顷大,是昔日的裕廊湖公园 (Jurong Lake Park)。在 2019年改头换面后,改称为湖畔花园。裕华园与星和园则建于上世纪的 70年代。裕华园在当时是中国以外最大的中华园林。星和园,翻译自日文 Seiwa-en,俗称日本花园,也是日本以外最大的日式花园。裕华园与星和园的历史底蕴深厚,承载了新加坡建国初期的发展历史——逆境求存。
以下两张照片是 70年代的裕华园与星和园。星和园于 1973年先开幕。裕华园则在两年后,1975年开幕。首次开幕的第一个周末,大众对裕华园的反应十分热烈,迎接了两万一千名访客。隔年,很快地突破了首个百万人次,成为那时候必 “打卡” 的旅游景点!
早期的裕华园和星和园须付入门费。根据 1975年的新闻报道,裕华园的成人票价为 $1.50,小孩 $0.80。星和园的成人票价 $0.40,小孩 $0.20。携带相机得另加收费 $0.50。
这些,是否唤起你的一些些回忆?
时过境迁,自 2001年的一次翻修后,花园首次改为免费开放给公众参观,直至今日。
重新开幕
裕华园与星和园自 2019年关闭后,进行了五年的翻新工作 (也因冠病疫情有所拖延)。在展开翻新的过程中,结合了超过一万四千多份国人的建议,设计一个国人心目中的花园。除了保留一些具有标志性、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外,国家公园局也增设了一些以可持续性 (sustainability) 为设计要点的新景点和新元素。
终于,于 2024年的 9月8日,裕华园与星和园在中秋节之前重新开幕,让国人能够重温早期在花园中与家人共度中秋的时光。
共度中秋
早期,国人在夜间到裕华园提灯笼、猜灯谜,这种 “新加坡传统”,或许始于 1989年那次的翻新。当时的翻新工程除了修复大门、石舫,以及白虹桥外,也特地安装了灯光,以迎接那年首个在夜晚举办的中秋活动——由黄金辉总统主持开幕的的苏州灯彩展览。出乎意料之外,当时裕华园竟吸引了六万多人到访,共同赏灯,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翻新后的开幕仪式,由国务资政李显龙、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主持。纪念牌匾则由李资政揭幕。当天,李资政也在裕华园里种植了一棵水莲雾 (Syzygium aqueum)。
不同阶段的发展历史
这三座国家花园承载了新加坡不同阶段的发展历史:
- 新加坡植物园:建于英殖民时期。目前总面积为 82公顷。
- 裕廊湖花园:建于建国时期。目前总面积为 90公顷。
- 滨海湾花园:现代新加坡。目前总面积为 101公顷——由三座花园组成,分别为滨海南 (54公顷)、滨海东 (32公顷) 和滨海中 (15公顷)。
建国初期的新加坡
逆境求存
裕华园与星和园的历史底蕴深厚,在上世纪 70年代,是裕廊集团 (Jurong Town Corporation) 精心策划的项目之一。因此,裕华园的 “裕” 代表裕廊集团。裕廊集团设立于 1968年,为新加坡政府机构,以接管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极力开发的工业区业务,并协助以及管理外来投资家在新加坡设厂。
建国总理李光耀,于 1959年成为新加坡首位总理。在建国初期,新加坡面临两大危机——住屋以及就业危机。1961年 ,政府向联合国求助,派有经验的专家来帮忙规划,因而认识了荷兰籍的经济顾问阿尔贝特•温斯敏博士。
我见过我们的荷兰籍经济顾问温斯敏博士,他描绘的局面严峻暗淡,却并非绝望。…失业人数上升… 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到 1966年底,失业率预计将超过 14%,这意味着新加坡社会可能出现动乱。新加坡正走在刀刃上。
——建国总理李光耀 《李光耀回忆录 1965 • 2000》
经济顾问温斯敏博士带领大家,为新加坡拟定 1961年工业化方案——内容包括海港的建设、工业区的发展、交通网络、甚至包括开发 “绝后岛”,作为旅游景点。“绝后岛” 翻译自马来文 Pulau Blakang Mati。后来改称为圣淘沙岛,是马来文 Sentosa,表示宁静。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官员急切到国外去找投资家,但也需要一段时间说服他们到新加坡投资设厂。因此,当时 “有一位饮料制造商” 向建国总理李光耀建议,同步进行,推动旅游业,因为发展这个行业的难度不大,能暂时解决人民战后的失业问题。
推动旅游业
- 1964年 1月,成立新加坡旅游促进局
- 1971年 1月,裕廊飞禽公园开幕 [开幕仪式:国防部长吴庆瑞博士]
- 1972年 9月,(1日) 成立圣淘沙发展公司,开发 “绝后岛”
- 两个星期后,(15日) 鱼尾狮开幕 [开幕仪式:建国总理李光耀]
- 1973年 2月,星和园开幕 [开幕仪式:国防部长吴庆瑞博士]
- 1975年 4月,裕华园开幕 [开幕仪式:财政部长韩瑞生]
- 1977年 12月,新加坡科学馆 [开幕仪式:卫生部长、前任科学与科技部长杜进才博士]
旅游业为人民制造了许多就业机会,缓和燃眉之急的失业率。根据国家发展部的刊物,1965年的新加坡,失业率为 10%。今日的新加坡,失业率为 2.8% 以下。
数据来源:1975年《海峡时报》
数据来源:2024年 新加坡旅游局
- 1973年,新加坡的访客人数首次突破 120多万人次。
- 当时,60%是以旅游观光为主要目的 (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吸引国外投资家)。
- 70年代,所使用的机场为巴耶利峇机场。
- 50年后的今日,2024年前三季度,访客人数共有1200万 5900人次,是当年的十倍。
- 今日的国际机场为新加坡樟宜机场。
额外:唐城
从前,裕廊还有另一个旅游景点——唐城,不知道今日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地方?我已不记得那城墙内的景区了 (或许我未曾到访过? ),但那座宏伟的 “一堵墙” 至今仍在我的脑海里。
占地 12公顷的唐城, 于 1992年 1月开幕,由一家私人企业开发为旅游景点。据说当时是因为门票贵,再加上日久失修,开幕后仅七年就已关闭。2008年,这座唐城被拆除。虽然此景点已不复存在,但所在地将有更好的发展——被市区重建局规划为日后裕廊湖区的一部分。
重要时间点
鳄鱼肆虐的沼泽地
裕廊,翻译自马来文 Jurong,意思为 “鲨鱼”。可是据说当时不是鲨鱼多,而是鳄鱼多。裕廊一带是普遍为饲养鱼虾的乡村,是一大块沼泽地,如同东部的樟宜一带 (当时还未建造樟宜机场——到了 1981年才开幕使用)。
倘若在 60年代时,你是个国外的投资家,看到以下这样的一个地方,你会觉得这里是一块可扩充业务的 “旺地” 吗?
[照片来源: 裕廊集团网站]
众所周知,60年代都还没有网际网络——新加坡在哪里?在世界地图上,单是 ‘Singapore’ 或 ‘新加坡’ 这三个字,就足以把岛国给遮住了。那个时候的新加坡,只有 582平方公里 (目前是 734平方公里)。
经济发展局的官员四处奔走,设法使外国投资家对新加坡的商机有兴趣,游说他们派团来亲自实地考察。…… 主要执行人员连新加坡在哪儿都搞不清楚 …… 在地球仪上指出一个小点 。……官员有时得拜访四五十家公司,才找到一家有兴趣访问新加坡。…… 我们必须能养活自己,说服投资者把资金投在新加坡,设立制造厂和从事其他生意,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在少了英军庇护和没有腹地的情况下生存下去。
——建国总理李光耀 《李光耀回忆录 1965 • 2000》
雪上加霜
新加坡自 1819年,是英属殖民地。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独立。隔年,1966年 7月,得知英国将削减新马的英军人数。于是 1967年 3月,新加坡马上首次实行国民服役,训练自己的军事部队。1968年 1月,英国正式宣布将在三年内,即 1971年,完成全面撤军。这除了会严重影响国防安全问题、新加坡经济、也会使投资家的信心动摇。此外,当时的英军开支是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 20%,是 4万多个为英军服务的国人的饭碗。这可真是雪上加霜。
额外:阿尔贝特•温斯敏巷
在新加坡的西部,金文泰路的附近,有一条不太起眼的小巷,名为阿尔贝特•温斯敏巷。不知道,已故的温斯敏博士,他的家人可否知道,有这么一条路,以他的命名?
这位荷兰籍先生,自 1960年,成为新加坡建国初期的经济顾问,与建国总理李光耀、新加坡政府并肩作战,度过难关。温斯敏贵为新加坡的经济顾问,长达 25年之久,至 1984年。甚至在半退休的状态中,温斯敏依旧十分关注新加坡的经济发展。1996年,温斯敏在荷兰海牙逝世,享年 86岁。
当年,建国总理李光耀亲自提笔写了一封慰问信给温斯敏的女儿:
“It was Singapore’s good fortune that he [Winsemius] took a deep and personal interest in Singapore’s development. Singapore and I personally are indebted to him for the time, energy and development he gave to Singapore. I am proud to have known him and to have been his friend.”
—— Lee Kuan Yew
翻译:温斯敏对新加坡的发展有着深切的关注,是新加坡的福气。新加坡与我本人都十分感激,他为新加坡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 (关注新加坡的) 发展。我感到很自豪,能够认识他,以及成为他的朋友。
新加坡根据经济顾问温斯敏博士拟定的工业化方案,在 1962年,开始把西部的裕廊发展成工业园,原因是裕廊有几个地理优势:
- 水域深,适合大船停泊。
- 当时居住在那里的人口少,重新规划的困难不大。
- 附近有好几座小山丘,铲平后可用来填埋红树林沼泽地,或进行填海工程。
裕廊港
新加坡港务局于 1964年 4月创立,最初与经济发展局携手开发裕廊港。隔年的 1965年 11月,裕廊港开始运作。1968年,裕廊镇管理局成立后,裕廊港便交由给裕廊镇管理局与新加坡港务局共同管理。裕廊港,创立不到10年,就已处理 300万吨以上的货物量。在当时,也是仅有的一个可处理工业化 (非集装箱) 海运业务的码头。
工业区的发展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于 1961年 8月创立后,便着手展开裕廊工业园的规划工作,直至 1968年 6月 1日,裕廊镇管理局成立后,时任财政部长吴庆瑞博士宣布,工业发展、海港建设等所有业务,全面交由这新成立的政府机构去管理,以急速开发工业园。
裕廊镇分为三阶段发展,当中包括土地预备、填埋红树林沼泽区,以及作为工业用途的土地规划。其余的土地则用作为公园、娱乐设施、邻里服务等用途。
根据当年,1967年的新闻报道,这些土地预备比预期的发展,来得更神速!可是在说服投资家过来、设厂、开始运作等方面的发展,仍属缓慢。
前途一片灰暗
建国总理李光耀的治国风格,就是激励人心,激发国人勇往直前,即便是前途一片灰暗。在他 80岁大寿的庆祝晚宴时,他分享道,他当年内心也不知道,黑暗隧道的那一端,是不是真的能见到曙光?可是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他必须为新加坡人打气。他非常感谢新加坡人的努力。
“No, your job as a leader is to inspire and to galvanize, not to share your distraught thoughts. You make your people dispirited.”
― Lee Kuan Yew
翻译:你 (指李光耀本人) 身为一名领袖,你的任务就是去激发、激励人心,而不是分享心烦意乱 (不安) 的想法。你 (会) 让人民感到沮丧。
裕廊镇管理局
当年的裕廊集团 (Jurong Town Corporation,早期的《星洲日报》则翻译为裕廊镇管理局) 的第一任主席,温华想,于 1968年通过报章发言:“不管你是否愿意投资,都欢迎你过来裕廊镇,亲自见证这里如何从一个沼泽地,转变发展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新镇!“
裕廊工业园
60年代初期,裕廊仅有一家工厂。1963年,国家钢铁厂 (National Iron and Steel Mills; NatSteel) 是首家在裕廊工业园开始运作的工厂。六年后,1969年,工厂数目开始增至 181家。
到了1975年 3月,裕廊工业园共有 783家公司:当中 554家工厂 (包括跨国公司的工厂) 已开始运作,87家正在建造工厂,142家已获得土地位置分配。人口方面,当时有 8万多人在裕廊镇居住、工作。1980年,裕廊一带的人口剧增至 40万。
截至 1968年,岛国西部的裕廊,有 4,850公顷的土地用作为工厂建设,为国人提供 6万份工作。
当年的新加坡,并没高楼可言,唯有到裕廊山或裕华园内那座有七层楼高的入云宝塔。站在入云宝塔最高层的阳台,可鸟瞰整个裕廊镇的发展。裕廊集团为新加坡政府机构,参与新加坡各个工业开发项目,是新加坡工业发展、建国历史的一部分。裕廊工业园 (Jurong Industrial Estate) 是新加坡开发的第一个工业区。我儿时的记忆是,每每经过惹兰文礼 (Jalan Boon Lay) 时,总是闻到一阵阵的巧克力味。
今日的裕廊更是今非昔比,有裕廊创新区、新裕廊湖区发展等。
建造住屋
除了创造就业机会,也为了让那些在裕廊工业园工作的国人,能够 “快乐地生活”,裕廊镇管理局后来还建造组屋,以提供生活方便。
*根据当年的新闻报道,裕廊镇管理局开发了三个住宅区:
- 住宅区一 (Neighbourhood 1): 最靠近裕华园
- 住宅区二 (Neighbourhood 2): 为文礼花园 (Boon Lay Gardens)
- 住宅区三 (Neighbourhood 3): 为 “甘榜爪哇德曼” (Kampong Java Teban)
*截至 1979年 ,裕廊镇管理局一共建了 2万 4千个组屋单位,分布在四个组屋区,分别为 Taman Jurong (裕廊德曼),Boon Lay (文礼),Pandan (班丹) 与 Teban Gardens (德曼花园),有 11万人居住。这些单位以三房式组屋居多。其中有 20%的单位,以 “居者有其屋” 的政策出售,其余的都是租赁性质 (三房式的月租为 $115)。
(*注:我日后再添加内容)
到了 1982年,这些由裕廊镇管理局建造的组屋 (包括另一发展商的 HUDC 中等入息公寓),一律交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管理。今日,这些在 60年代后期、70年代建造的组屋,已变得十分老旧,有的已在选择性整体重建计划下被拆除,以振兴裕廊市镇。
建造道路
1961年,裕廊一带仅有一条长 3.2 公里的碎石路。到了 1975年,已开发到有至少 115公里的道路,可通往各个工厂,以及高速公路——泛岛高速公路,是新加坡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初建于 1964年,分为几个阶段建造,直至跨越全岛的东西部。
建造花园
从以上的这张照片,也可看出,60年代的裕廊镇,除了工厂,“没别的了”。因此 1968年,时任的财政部长吴庆瑞博士首次宣布,要在裕廊河上面建造两座花园。裕廊镇管理局特地在机构内设立了一个公园与娱乐部门,专门负责开发娱乐设施,如游泳池、花园、还有户外的 “汽车戏院” 等项目。这样,既能更进一步提高国人的生活素质,也能吸引、留住外来投资家。
自立的市镇
裕廊镇管理局在创立的三、四年间 (70年代初),就把裕廊镇发展成一个 “自立” 的市镇——工作、休闲、景点、花园,以及日常的生活方便,如商店、巴刹 (菜市场) 等,应有尽有!1969年,裕廊镇管理局甚至与六家巴士公司协商,为那些在裕廊工业园上班的居民提供通勤方便。
火车轨道
由经济发展局与马国合资,建造了长达 19公里的火车轨道,从裕廊镇通往西马。1974年,共有 12万 8000吨的货物量。可是到了 90年代,轨道已不再使用。
其他地区的工厂建设
裕廊工业园是新加坡的第一个工业区。在 70年代接下来的那几年,新加坡也如火如荼地在全岛不同的地区填埋沼泽地、建造工厂,如加冷、丹戎禺、三巴旺等。但因顾及到这些地区是住宅区、邻里市镇,因此其工业的发展规模、工厂业务性质等,与裕廊工业园相比,大有不同。这些工厂属轻工业、劳工密集行业。这也方便妇女能身兼两职——既能在住家附近的工厂工作,又可兼顾家庭。
新加坡经济
1965年的新加坡,失业率为 10%。然而,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到了 70年代,新加坡大致上已度过了难关,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报以两位数的增长率。1966年至 1973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3%。1973年,失业率下降至4.5%。
额外:十年清河计划
待不同地区的工厂建设竣工后,1977年,新加坡推行了 《十年清河计划》,重新规划,以及安顿在河流附近工作的厂家、造船厂、木工业等、流动小贩,还有在河岸边居住的猪农和居民。
裕廊镇大会堂
裕廊镇大会堂 (Jurong Town Hall) 耗资 900万,花了四年的时间建造,于 1974年 3月竣工。地点位于一座高 24米的小山坡上。钟塔高 46米,以数码时钟报时。隔年 1975年,特地选在 6月 2日举行正式迁入仪式——当天是裕廊镇管理局成立七周年。这座办公楼做为裕廊集团的总部直至 2000年,是裕廊镇当时最为显眼的地标。
裕廊镇管理局于 1968年创立,当时的员工仅 60名。七年后的 1975年,增加至 2000名员工。
2015年,新加坡庆建国 50周年之际,这座建筑物被列为国家古迹。去年的一个周末,我专程到那里去走走。虽然有种冷冷清清的感觉,但依然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感动——新加坡逆境求存的历史。
裕华园内的石匾
在裕华园白虹桥的一端 (靠近牌楼坊),置放了 1975年新开幕的石匾,上面刻着裕廊集团的标志——图案设计来自裕廊镇大会堂建筑物的形状。
Mr. Hon Sui Sen,韩瑞生先生,是新加坡时任的财政部长,任职长达 13年 (1970至1983年)。1982年,韩瑞生曾被英国杂志《欧洲货币》评为 “世界年度财政部长”。
韩瑞生部长是建国元勋之一
1961年,新加坡成立了经济发展局,主要任务是吸引外来投资家,以及根据荷兰籍的经济顾问,阿尔贝特•温斯敏博士拟定的方案,开发几个工业领域。时任财政部长吴庆瑞博士推选韩瑞生担任经济发展局第一任主席 (1961年至1968年) 。
韩瑞生是最能干的常任秘书 …… 是个沉默寡言的杰出行政人员,在启发诱导属下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力特强。他把经济发展局管理得如此成功,规模如此庞大,以致几个不同的部门不得不出来自立门户。工业区的部分成为裕廊镇管理局,金融发展的部分成为新加坡发展银行。
——建国总理李光耀 《李光耀回忆录 1965 • 2000》
1968年,成立了新加坡发展银行 (现称星展银行),由韩瑞生担任第一任主席 (1968年至1970年)。韩瑞生在当时也为李光耀拟定出一份把英国资产改为民事用途的清单——例如:把福康宁山的两座军事建筑物改作其他用途。
1971年,成立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是由韩瑞生成为首任董事会主席。
裕廊河筑坝
70年代期间,裕华园与星和园这两座花园,是当年裕廊工业区的 “绿色天堂”,不仅能更进一步提高国人生活素质,也能吸引、留住外来投资家。
裕廊河,翻译自马来文 Sungei Jurong——Sungei 为河,Jurong 为鲨鱼。 可是据说,当时却是鳄鱼多。裕廊河是一条蜿蜒的河流,长 9.7公里。河的上游一带是红树林沼泽区,下游 (河口) 则流向新加坡海峡 (图1)。1968年,时任财政部长吴庆瑞博士首次宣布,要在裕廊河上面建造两座花园。于是同年,最初步的土地工程开始动工。
我后来发现,1969年的地图,开始出现了一道新的裕廊大水沟。
[照片来源: One Map 新加坡土地管理局]
整个工程耗资 5百万新元,把裕廊河上游的沼泽地处理后,在河流的一端筑坝 (1971年竣工),致使 81公顷的土地在水底下,形成人工湖。之后,开始兴建三座人工岛——裕华园、星和园和裕廊乡村俱乐部高尔夫球场 (图3)。整个范围形成了一个有 364公顷大的裕廊公园 (Jurong Park),为乏味沉闷的裕廊工业园,带来一片片的绿意,充满朝气!
[照片来源: One Map 新加坡土地管理局]
[照片来源: 国家图书馆]
裕廊乡村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的土地,于 2015年已被政府征收,做为日后裕廊湖区的新发展。
额外:新发展的裕廊湖区
昔日由裕廊镇管理局管理的裕廊公园,自 2016年,交由国家公园局 (National Parks Board,简称为 NParks) 管理。翻新修复后,裕廊公园现已改称为裕廊湖花园。日后,364公顷的裕廊湖花园将融入成为裕廊湖区 (Jurong Lake District) 发展蓝图的一部分,成为新加坡西部一座风景宜人的宜居市镇——结合生活、工作与娱乐。
路名的来源
因为这样的历史根源,裕廊湖花园的周围有几条街道,与裕华园的景点有关。
- Yuan Ching Road 园景路
- Tah Ching Road 塔景路
- Ho Ching Road 河(或湖)景路*
- Tao Ching Road 岛景路
*从前还没使用汉语拼音时 (新加坡教育部于 1984年首次推行汉语拼音教学),新加坡的路名都是华语或方言的音译。“Ho” 可以是指最初的 (裕廊) 河,或后来改建成的 (人工) 湖。
昔日裕华园的幕后功臣
裕华园由裕廊镇管理局全权负责建造。1971年,开始在人造岛上施工,1975年竣工,耗资五百万新元,占地 13.5公顷。当年 55岁,来自台湾的虞曰镇教授 (Professor Yuen-Chen Yu) 负责策划与监督工程。虞教授拥有 30年的园林设计经验。其设计灵感来自他小时候,看到中国桂林多个美丽的园林。
1968年,虞教授受邀到新加坡考察并呈上建设花园的计划书——主要是根据中国古代亭、台、楼、阁为设计特点, 效仿中国宋朝 (960-1276年) 传统的建筑风格,以及为了增添北京颐和园般的朝气,加入了拱桥、石舫、宝塔等,以营造一种具有古典美、诗情画意般的氛围。当时虞教授决心要为新加坡设计一个,不仅是中国以外最大的中式花园,而且还是最好的。
裕华园在 70年代,是个风景宜人,令人流连忘返的 “必打卡” 景点。1980年,尼泊尔的皇家贵族曾经到访参观两座花园。
没有经验的本地员工
建造裕华园的当儿,也为国人制造就业机会。然而,当时的国人并未有建造中华传统建筑物的经验与技术,可说是从零开始学起,又是学徒又是 “师傅”。他门得仔细研究建筑图,再把图上的塔楼、亭子、月门、桥梁等建筑物建造出来。根据 1971年的报章报道,裕华园竣工后,13.5公顷大的园区是中国以外最大的中华园林。这么庞大的建筑项目,开幕时,员工上上下下的内心应该是充满着骄傲!
教育程度
在 70年代,新加坡的人口,仅 57%受过教育,大多都是使用自己家乡的方言交谈。为了挣钱,他们都是靠劳力来换取工资 (包括我已故的父亲,只通晓福建话。因此我的福建话 “算是流利”)。目前,新加坡有 97.6% 的人口受过教育。
国人曾经熟悉的地标
昔日的裕华园,共有 31个景点。景点的名称,如:入云宝塔等,据说是由一位 C.M. Wong 先生命名的。当时这位先生是中国协会 (China Society) 的总裁。这位先生专程到裕华园走访了四次,一一为景点命名和撰写 12幅铭文的内容。这些亭台楼阁,是园林的 “灵魂”,取得好名称,才能突出景色的优点。
新旧景点
昔日,两座花园由拱桥连接起来,任访客通行,再以月门作为装饰。花草树木都是从国外运过来,以营造园中美好的氛围。如今,国家公园局提倡种植本地、热带植物,以达到可持续性的目的。
昔日标志性的牌楼坊、邀月坊、云月双塔、入云宝塔和主入口广场等,都受到保留并且翻新粉刷,注入新朝气!此外,两座花园内,也增添了新景区,如碧源轩。在星和园内,则增添了礼宾厅 (日后可举办千人活动),以及空间较小的会客轩和东洋茶室。
从前的裕华园还有一个饲养千多只海龟、乌龟的场地。今日已不复存在。
(A) 今日的裕华园
今日的裕华园
重新开放的裕华园已焕然一新,今非昔比,是远离城市喧嚣的好去处。
1. 大理石石狮 (Marble stone lions) 受保留
裕华园第一个建成的主入口,有一对云纹大理石的石狮子,自 70年代,一直守护着花园的大门。用于雕刻狮子的大理石从台湾进口。
2. 白虹桥 (White Rainbow Bridge) 受保留
3. 牌楼坊 (Grand Arch) 受保留
宏伟的入口建筑物同样是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为设计概念。牌楼坊有三大拱门,抬头一看,上面有一块黑色花岗岩的牌匾,刻着金色字体 ‘乾坤清气’ 。站在华丽的入口拱门前,能够感受到当时员工的努力。
转过身来,又是另一个景象——白虹桥与新加坡的住屋形成了一种建设国家的感动。
以可持续性为设计要点
从拱门进入,牌楼坊的后面是一座新建的建筑物。国家公园局采用了环保材料,称 “大型木” (Mass Engineered Timber)。这是一种着重于可持续性、再生资源的木材用法——将多个木块组合而成,强度如同钢筋与混泥土,但在碳足迹和净碳排放量方面,却比钢筋与混泥土更低,是个日渐备受瞩目的施工方式。
此外,在翻新修建的过程中,也采用了二氧化碳矿化混凝土 (carbon dioxide mineralised concrete),铺设人行道。建筑物的屋顶上,设置了太阳能板,以降低能源的消耗量。新加坡希望在 2050年之前达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岛国虽小,但也能为拯救地球尽一份力。
历史展览和餐馆
面向这座新建的建筑物,左边是个历史展廊 (Jurong Lake Gardens Gallery) ,右边是一家餐馆 (Canopy)。
展廊的开放时间:星期二至星期日、公定假期,上午 9时至晚间 9时。星期一全日关闭。若星期一是个公定假期,将开放给公众参观,改成隔日星期二全日关闭。
餐馆的营业时间:星期一至星期四,上午 11时30分至晚间 10时。周末至晚间 10时30分。
4. 膳食园 (Edible Garden)
裕廊湖花园,在展开翻新的过程中,也结合了超过 1万 4000千多份国人的建议,设计一个国人心目中的花园。除了保留一些具有标志性、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国家公园局也增设了一些新景点和新元素,以可持续性为设计要点。在展廊和餐馆 Canopy 的前面,有个很特别的园区——看似是一般的花草,实是种植了可食用植物,如:豆类、瓜类、茄子、秋葵等,超过 200多种。负责人还能摘取植物,烹煮成佳肴 (Farm to Table)。
5. 邀月舫 (Stone Boat) 受保留
裕华园的邀月舫,其建筑结构非常独特,宛如一艘船。古色古香的建筑设计,灵感取自于北京的颐和园,然后在设计和材料方面进行一些调整。邀月舫有两层楼高。根据一些资料,在早期曾是一家餐馆,让食客边享用海鲜、美食,边欣赏湖边的景色、夜空中的明月。
这样的一个景点设计,在当时是非常具有新鲜感的,广受欢迎,因为从前大多数的人民不如今日,可随意经常乘搭飞机出国。早期的新加坡,大多都是移民,思念家乡时,到裕华园走走,能解乡愁。
更为重要的是,外来的访客,不论是旅客,还是投资家,也因对中华园林、良好的环境,充满好奇心,慕名而来。
今日的邀月舫,是一座受保留建筑物,不再设有餐馆。眼前有一个大睡莲池,增添不少平和的氛围。即便如此,邀月舫的 “魅力” 不减当年!尤其是周末,仍有一大群公众蜂拥而来,赏景、赏花、拍照。
与邀月舫面对面的,是茗香榭。
6. 茗香榭 (Tea Pavilion) 受保留
7. 八尊雕像 (The Eight Statues) 受保留
昔日园内的八座古代英雄、历史人物雕像,今日受到保留,仍可在园中见到。八大雕像,各高 2.6米,重 6公吨,底座有中英对照的人物介绍。
90年代的 “薄饼大王”,第一家食品厂董事长魏成辉 (Sam Goi Seng Hui) 出资在福建省特制了这八尊以花岗石雕塑而成的雕像,于 1991年捐赠给滨海公园 (Marina’s City Park Sculpture Garden) 。2007年,雕像迁移到裕华园,置放在入云宝塔前方。
从新加坡建国开始,李光耀就不断强调,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大量吸引外商到这里来投资,才能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为新加坡人安居乐业奠定基础,也才有可能将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地变成美好的家园。而这些,都来自一个人的睿智。…… 他 (李光耀) 所推行的政策未必能够马上得到全民的赞赏,但历史会证明他是正确的。历史也会证明他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巨人。
——魏成辉 在 2014年的一次访问中的内容
那八座塑像分别为孔子、屈原、关羽、花木兰、文天祥、林则徐、郑和与岳飞。目前这些塑像都置放在不同的地点。我为了找寻他们,也乐得慢慢地一一去 “探访”。
孔子,还有另一个巨型塑像,高达 10米,放置在邀月舫、睡莲池的另一端。这座塑像由新加坡南洋孔教会 (Singapore Nanyang Confucius Association),于 1985年,出资订做。
8. 入云宝塔 (originally translated as Cloud-Piercing Pagoda) 受保留
9. 云月双塔 (Twin Pagoda) 受保留
早期的裕廊公园 (旧称),有一对宝塔——披云阁和延月楼,简称云月双塔。楼塔从水里面的横梁上升到三层楼高。这座地标也受到保留。公众可爬楼梯上去欣赏风景。
那天,我在云月双塔附近,看见了一棵开出紫色花朵的树木,不知道是不是蓝花楹 (Jacaranda caucana)?
10. 碧源轩 (Water Wall Court) 新
一步步走近碧源轩时,就已听到一阵阵的流水声。三面大墙壁,形成一种很新颖的 “瀑布”,发出非常悦耳的水声。水流到中间的一个大水池,整个画面有一种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禅”。
站在碧源轩前,40公顷大的湖畔,自早期开始,是划船、划龙舟的好地点。那天到访碧源轩时,刚巧看到湖泊上有两艘学生划行的龙舟。
根据公家公园局的网站, 碧源轩暂时关闭,以进行维修工作。
11. 蕴秀园 (Bonsai Garden) 受保留
新加坡蕴秀园是裕廊湖花园内的一个园中园,以中国苏州建筑风格建造,最初建于 1992年,由 55位来自苏州的工匠精心设计。当时园中以展示盆景为主,体现了古典园林的特色,以及艺术。
新旧蕴秀园对比
早期的蕴秀园,可见到两座石狮和一道石围栏。今日的蕴秀园比较有 “现代感”、简略。从前那两名站在门口的 “古代看守员” 雕塑已不再了。新铺设的人行道,两侧都是充满绿意的植物,令人立即感到心神舒畅。
昔日的庭院内,充满着古色古香的气息,是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今日的那扇长方形的窗口,本身是活生生的 “一幅画”,把户外的那棵茶树 “镶在其中”,富有自然美。
当年的蕴秀园,盆栽等植物都是特地从国外运过来。这一次,在园中看到热带国家的植物,或以本地常见的植物来配搭,形成了独特的新加坡自然景观,有一种惊喜、创意感。例如,在传统的中式建筑物前看到一棵长得像扇子般的香蕉树,我非常喜欢!印象也很深刻!我看到了国家公园局在可持续性这方面的用心和努力。
12. 丰园 (Garden of Abundance) 受保留
丰园建于 2002年。据说早期还有十二生肖雕像和百年石榴树。
从蕴秀园前往丰园,得过一道用混泥土制成的桥樑。当时没觉得桥樑有什么特别,只觉得若是孩童,可能会很喜欢这道 Z-字形,弯来弯去的桥樑。后来偶然发现,这样的形式,可算是日式桥樑。
13. 竹林与瀑布 (Bamboo Grove and Waterfall)
我尤其喜欢这个竹林内的瀑布,位置恰好是竹林走道的正中央,令人有一种走向 “欢愉的方向”。花园刚开张,新种的竹林还很幼嫩。再过一阵子,可能真会有日本岚山竹林的氛围?无须出国,也能有一番新体验!夜间的竹林瀑布更加美妙!
以下这张旧照片中的瀑布,摄于星和园内。虽然地点不一样,可是形式非常类似。你喜欢新的,还是旧的瀑布?
[照片来源: ROOTS]
14. 裕华园桥 (Chinese Garden Bridge)
这座 “裕华园桥”,直译 Chinese Garden Bridge,建于 1989年。因为当时新建了裕华园地铁站 (1988年)。于是,在花园的东部,开了道新门、建了这座桥,为访客带来方便。与此同时,园内也增建了宝塔广场和新售票处。
裕华园最初由来自台湾的虞曰镇教授设计。后来为了建新桥、宝塔广场,再次邀请虞教授回来参与设计工作。 为了增加入园的气派,让访客有更深的第一印象,虞教授提议在宝塔广场放置古代英雄、历史人物雕像。
当时的这座新建的桥樑是红色的,代表好运。据说还有四座石狮守护着。
我偶然看到一位日本游客的博客,他刚巧在 2018年参观裕华园 (花园于 2019年关闭),拍到了裕华园的红桥。
今日,经过翻新后,这座红桥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是一座设计很独特的新桥。
从裕华园地铁站步行 5-8分钟,来到这东门,就可看到入云宝塔。这道大门,每日开放,从清晨 5时30分 至 凌晨 12时。
15. 宝塔广场 (Pagoda Plaza)
从裕廊湖公园的东门进入,宝塔广场将是访客的第一个站,因此设有询问柜台、洗手间、餐馆和咖啡座。
16. “乔木草坪” (Ficus Lawn)
这个大草地,位于宝塔广场附近。附近有条河流,宛如我童年时阿公那个年代的河流,非常有 “古早味”。早期的新加坡,处处都是林丛、小溪流,因此男生都跑去捉蜘蛛。
大草地的周围有几棵大树,我猜想,是 70年代新建裕华园时种植的。其中一棵,前面有块大石头,刻上 《仙丹花》三大字体,以及一幅铭文。可是,我无法走近一点去细读铭文。
17. ”丰收月台“ (Harvest Moon Terrace)
湖边可见到多个像盒子般的亭子,称为 “丰收月台”,直译 Harvest Moon Terrace。它们与湖对岸同样设计的亭子相互映照。目前这些亭子仍在搭建中,暂时不能使用。
18. 湍联小径 (Cascade Creek)
有一条走道,可走到溪水前面。可是不知为何,溪水非常浑浊。我下次去时,再去看看。
19. Cascade Pavilion
很大的一个空间,作为日后举办活动的场地。附近有洗手间,以及给坐轮椅人士使用的厕所。场地的正对面是白色的双秀桥。
昔日星和园的幕后功臣
星和园,俗称日本花园,翻译自日文 Seiwa-en。
Sei 星 (早期,Singapore 的别名为 ‘星加坡’)。
Wa 和 (指日本、日本文化等)
En 园 (指花园、公园)
因此 Seiwa-en 可直译为 ‘星加坡的日本花园’。
星和园,于 1968年 5月开始动土,当时耗资三百万元,资金由新加坡与日本政府、以及一些日本机构、社区承担。1970年,明仁天皇 (Emperor Akihito) 和美智子皇后 (Empress Michiko) 在开幕前曾到访,并在星和园内种植苏铁 (Cycads)。苏铁是最古老的植物类群,以致被称为 “恐龙时代的植物”。
星和园由日本的中根金作教授 (Kinsaku Nakane) 设计。中根金作教授来自大阪芸術大学,是著名的日式庭园设计师。1973年,他受访时说,为了把最好的日式园林设计献给新加坡,灵感取自于室町时代 (1336年至1573年) 和桃山时代 (1568年至1600年) 最盛行的园林艺术,以及美学。
花园的设计主题以营造和平的氛围为主,以及祝福新加坡繁荣昌盛。中根金作教授运用了日本造园的技术与元素——内设有假山、瀑布、溪流、由碎石铺就的蜿蜒小径、步石道、石凳、日式石灯笼、红色桥樑等。
昔日建园的时候,共有 36的景点,其中包括四米高的石灯笼。靠近 (当年唯一) 的入口处,是日式的枯山水庭园——不使用任何的水元素,仅用砂子和山石等材料,就能再现水的特征。此外,还有四座庭院、七座桥,以及三座瀑布,以营造一种身心舒畅的氛围。
12公顷大的星和花园,于 1973年 2月开幕,是日本以外最大的日式花园,由当任国防部长吴庆瑞博士主持开幕仪式。门票为成人 $0.40,小孩 $0.20, 携带相机得另加收费 $0.50。
截至 1985年,星和园共有 9万访客到访。结合裕华园,访客总人次为 60万。
(B) 今日的星和园
今日的星和园
翻新后的星和园,增建了几个场地,如:多用途迎宾厅 (Guesthouse) 和会客轩 (Guest Pavilion)。星和园也采用了智能水管理系统,利用天然植被和土壤微生物,来洁净园区的水质,以达到可持续性的目的。
1. “月升桥” (Moonrise Bridge)
“月升桥”,直译 Moonrise Bridge,是一座新桥樑,设计很独特,非常具有现代感。桥的另一端,“勇往直前”,就是竹林与瀑布。
2. 双秀桥 (Double Beauty Bridge)
双秀桥是后来,于 1986年兴建的中式桥樑,长100米,以衔接裕华园与星和园——故称之为 “双秀”。这座让访客通行两座花园的桥樑,由台湾的中国园景工程师袁成荫教授设计。
3. 绿谷长廊 (Sunken Garden) 新
绿谷长廊的周围,都是潺潺的流水声。四周是一道道郁郁葱葱的绿色墙壁。墙上可见的的植物,如鹿角蕨类植物、喜林芋 (philodendron)、和胡姬花等。 附近还有一家卖冰淇淋的咖啡座。再往内部行走,就可看到绿谷长廊的主角——一个模拟自然石灰岩洞井的人造洞穴。
4. 花卉园 (Floral Garden)
还未正式参观,只是匆匆经过,因为那天突然天黑快下大雨。日后再续写。
可是第一个印象很好——百绿当中,有一座红色小桥,非常适合拍照。但小桥只是作摆设用途,不能使用。
6. 东洋茶室 (Teahouse)
最初建造星和园时,并没有东洋茶室。到了 1987年左右,为了增添园中的新气息,开始盖这座茶室。茶室宛如中式庭院,是个园中园,一个专属的园区,把茶道融入园林中。
我还未入屋参观,日后再续写。可是周围在夜间时,非常漂亮!旁边的一座新建的日式建筑物,原来是洗手间!连厕所都这么美!
7. 睡莲花园 (Waterlily Garden)
8. 赏莲亭 (Water Lily Pavilion)
赏莲亭前的睡莲池。
9. 生态展廊 (Breathing Gallery)
生态展廊就在赏莲亭的不远处。这室内的空间不是很大。一推开门,迎面而来的是一阵冷风,以及潺潺的水声。随处可见,不同的微景观生态瓶,以及经过专人布置的植物水缸,把艺术与园艺融合为一体,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开放时间:除了星期一,每日上午 9时 至 晚上 9时免费开放。若星期一是公定假日,将开放,改在隔天星期二关闭。
10. 星和园桥 (Japanese Garden Bridge)
我那天绕道去另一个景点,错过了这座新桥,没拍照。
我会再去。再续写。
18. 普明阁 (Resthouse)
还没进入参观,日后再续写。我站在普明阁的对面欣赏夕阳。中间是个水池和一个小喷泉。周围有几张长椅,可坐下来歇歇、欣赏花园。
14. 礼宾厅 (Guesthouse) 新
还未进入参观,只是经过,日后再续写。
5. 月光灯台 (Silver Moon Terrace)
自九月份重新开幕,一个月半内,我前后去了三、四次,仍没走完。
11. 聆风亭 (Windchime Terrace)
还未参观,日后再续写。
12. 花丛小径 (Floral Ridge)
再续写。
13. 会客轩 (Guest Pavilion)
还未参观,日后再续写。
15. 赫蕉园 (Heliconia Garden)
还未参观,日后再续写。
自九月重新开幕,一个月半内,我前后去了三、四次,仍没走完。嘻!
16. 缅栀花园 (Frangipani Garden)
还未参观,日后再续写。
17. 河岸丛林 (Freshwater Forest)
还未参观,日后再续写。
(C) 今日的湖畔花园
今日的湖畔花园
今日的湖畔花园非常漂亮、宜人,适合一家大小到绿意盎然的湖边散步、骑脚车、野餐,远离城市的喧哗,去亲近大自然。国家公园局把绿意带入全岛各个角落,把新加坡打造成 “大自然里的城市” (City in Nature),实现新加坡的愿景。
1. Clusia 小湾 (Clusia Cove)
Clusia 小湾 (Clusia Cove)
若带年幼小孩去 Clusia 小湾,使用北停车处或在那里附近的接送候车处下车最为方便。
Clusia 小湾是个三公顷的水上游乐场——浅浅的池水,供小孩戏水玩乐。
Clusia 小湾的取名灵感来自一棵树——书带木 (Clusia rosea),俗称 “签名树” (Autograph Tree),是一种生态池中常见植物。
根据公家公园局的网络, Clusia 小湾暂时关闭,以进行维修工作。
开放时间
裕廊湖花园免费开放给公众。
裕华园和星和园每日从清晨 5时30分 至 凌晨 12时开放。
湖畔花园则是 24小时开放,公众可在脚车道骑脚车。
裕廊湖公园内禁止公众进行烧烤、露营、使用无人机 (drones)。
如何到达裕廊湖花园
乘搭地铁
新加坡西部的裕廊湖花园非常庞大,不能 “随便” 下车。嘻!
在裕华园地铁站 (Chinese Gardens station) 外,可见到工地正在施工,建造新的新加坡科学馆,预计 2027年竣工。周围的花园绿廊也预计会在同一个时候开幕。
- 到湖畔花园:在 Lakeside MRT station (湖畔地铁站) 下车。
- 到裕华园:在 Chinese Gardens MRT station (裕华园地铁站) 下车。地铁站外,可见到工地正在施工。跟随墙上的指示,在工地旁的人行道步行约 5-8分钟,就可到达裕华园桥 (Chinese Gardens Bridge)。在大门口,能瞧见入云宝塔。
- 到星和园:(A) 在 Jurong East MRT station (裕廊东地铁站) 下车。得步行大约 20分钟,才能到达星和园桥。入园后,就能看到睡莲池、赏莲亭。(B) 或在裕华园内,跟着路标,步行到双秀桥,过了桥,即可到达星和园。
乘搭巴士
从植物园地铁站 A 出口 (倘若你在那里) ,可乘搭巴士 154号。车程大约是 1小时 15分钟。
我在 Yuan Ching Road (园景路) 的 322 座组屋前下车。过了斑马线,途经北停车处以及接送候车处。
从那里步行 5-8分钟,就可到达裕华园的白虹桥和牌楼坊。
停车处
裕廊湖公园内有两个停车处,分别为北停车处,以及南停车处。
- 从北停车处步行到裕华园,只须 5-8分钟 (因人而异)。
- 从南停车处步行到星和园,大约是 15分钟左右。
地图
以下是国家公园局提供的地图,以及组屋区的公共停车处。裕廊湖公园内有两个停车处 (但场地不大)。
关注我的 Facebook (Discover Singapore with Angie)
参考资料
- “Garden town to have 100,000 people: Woon,” The Straits Times, 14 December 1968, Page 9 [From Newspaper SG]
- “Miss Tourism on tour of Jurong,” The Straits Times, 14 January 1969, Page 4 [From Newspaper SG]
- “30,000 jobs in the next two years from ship repairing,” The Straits Times, 15 April 1970, Page 4 [From Newspaper SG]
- “Thousands spend rest day at bird park,” The Straits Times, 11 January 1971, Page 10 [From Newspaper SG]
- “Chinese Garden taking shape on four islands in Jurong River,” The Straits Times, 23 October 1971, Page 22 [From Newspaper SG]
- “Where visitors can find peace and tranquility,” The Straits Times, 15 February 1973, Page 6 [From Newspaper SG]
- “The Chinese Garden,” The Straits Times, 2 December 1973, Page 12 [From Newspaper SG].
- “Jurong story by JTC chief,” The Straits Times, 8 September 1974, Page 4 [From Newspaper SG].
- “7-tier pagoda is the landmark,” The Straits Times, 18 April 1975, Page 19 [From Newspaper SG].
- “Hon opens $5 mil Chinese Garden,” The Straits Times, 18 April 1975, Page 18 [From Newspaper SG].
- “You will find peace and quiet in this green haven,” The Straits Times, 18 April 1975, Page 19 [From Newspaper SG].
- “Plans that led to the wide open spaces at Jurong,” The Straits Times, 19 April 1975, Page 6 [From Newspaper SG].
- “A variety of parks for the resident or visitor,” The Straits Times, 2 June 1975, Page 15 [From Newspaper SG].
- “Progress map,” The Straits Times, 27 June 1968, Page 8 [From Newspaper SG].
- “Jurong River will be a lake with 8 islands,” The Straits Times, 26 June 1968, Page 6 [From Newspaper SG].
- “Jurong gets ready to grow three times,” The Straits Times, 26 October 1968, Page 10 [From Newspaper SG].
- “Record number of visitors to Spore,” The Straits Times, 2 June 1975, Page 10 [From Newspaper SG].
- “Jurong turning into leisure, pleasure centre,” The Straits Times, 16 July 1978, Page 5 [From Newspaper SG].
- “Royal visitors take in the Jurong sights,” The Straits Times, 29 February 1980, Page 10 [From Newspaper SG].
- “Industrial success embodied in Jurong’s magnificent landmark,” The Straits Times, 2 June 1975, Page 11 [From Newspaper SG].
- “A one-berth start leads to a thriving gateway,” The Straits Times, 2 June 1975, Page 16 [From Newspaper SG].
- “URA readies part of former Tang Dynasty City site for Jurong Lake District housing,” Jun 14, 2024.
- “裕廊鎭日本公园 定十月間開幕”,星洲日报 (Sin Chew Jit Poh), 30 May 1971, Page 5
- “Professor: Seiwaen opening auspicious,” The Straits Times, 15 February 1973, Page 6 [From Newspaper SG].
- “Singapore Success Story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The Straits Times, 2 June 1975, Page 12 [From Newspaper SG].
- “High demand for factories,” The Straits Times, 2 June 1975, Page 11 [From Newspaper SG].
- “Ancient Japanese art in $3m garden,” The Straits Times, 15 February 1973, Page 6 [From Newspaper SG].
- “Providing social amenities for industrial town,” The Straits Times, 2 June 1975, Page 13 [From Newspaper SG].
- “Now it’s only from two to three months,” The Straits Times, 22 June 1975, Page 8 [From Newspaper SG].
- “Jurong now fully self contained town, says JTC,” The Straits Times, 24 November 1972, Page 12 [From Newspaper SG].
- “Jurong flats: HDB takes over from JTC,” The Straits Times, 2 June 1979, Page 15 [From Newspaper SG].
- “Abandoned rail line can be used for recreation,” The Straits Times, 27 January 1995, Page 36 [From Newspaper SG].
- “Jurong the main tool for industrialisation,” The Straits Times, 2 June 1975, Page 14 [From Newspaper SG].
- “A one-berth start leads to a thriving gateway,” The Straits Times, 2 June 1975, Page 16 [From Newspaper SG].
- “Another 1,000 acres expected this year,” The Straits Times, 2 June 1975, Page 18 [From Newspaper SG].
- “Urban Systems Studies. Urban Redevelopment: From Urban Squalor to Global City,” Centre for Liveable Cities Singapore, 2016.
- “More attractions to bring colour to Japanese Garden,” The Straits Times, 29 January 1987, Page 11 [From Newspaper SG].
- “Chinese Garden, MRT station link-up soon,” The Straits Times, 12 November 1988, Page 3 [From Newspaper SG].
- “Professor: Seiwaen opening auspicious,” The Straits Times, 15 February 1973, Page 6 [From Newspaper SG].
- “The 1970s: Upgrading the Economy,” SG101.